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-在线阅读无广告-现代 李治亭-第一时间更新

时间:2024-01-18 16:53 /玄幻奇幻 / 编辑:天风
小说主人公是崇祯,李自成,圣祖的书名叫《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》,它的作者是李治亭最新写的一本现代宅男、历史、历史军事类型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到顺治七年(1650年),陕西的战事迅速减少,这反映在清官方档案《实录》的记载也很少见。这一年,只有两次记录了三桂的军事活...

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

作品长度:中长篇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2024-01-19 05:10

《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》第17篇

到顺治七年(1650年),陕西的战事迅速减少,这反映在清官方档案《实录》的记载也很少见。这一年,只有两次记录了三桂的军事活。一次是在五月,据三桂报告,保德州(山西保德)的兵民,以崔耀为首,活捉所谓“定国公”牛化麟,并把他处,然开城投降。三桂将其中接受官职的217人都处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49,7页。三桂于去年冬已开始围城,直至此时才得保德州,算起来,围此城已达半年以上。恢复府谷县(陕西府谷)就更晚了,迟至十一月初才见报,这就是他的第二次军事活记录。据此推算,其收复时间约在九月、十月间。从三桂的报告来看,清兵经过时间的围困之,发董萌弓,才下府谷县,以“经略”高友才为首的将官300余人都被处,全歼兵士1000余人,活捉投降叛军的原榆林孙士宁、副将贾梧、游击季鼎。三桂执生杀大权,对此类反复无常的人决不宽容,当即下令就地处决。对先降的人则不杀,保留原职。“总兵”郝自法已受三桂招降,得到宽大处理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1,5页。次年即顺治八年正月,三桂与李国翰率部离开府谷,返汉中。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9本,862页。

驻陕西的封疆大吏,几乎都是汉官汉将,从巡按到巡,到总督;从总兵官到驻防军的统帅,无不由勇冠三军的骁将担任。如陕西巡按卢传、巡黄尔、陕西宁夏总兵刘芳名、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,再加上镇守汉中的平西王吴三桂和他的辽兵,以及“平西将军”李国翰,都是能谋能战的人物。他们相互沛贺,协同作战,终于把难以对付的陕甘地区的抗清量镇下去。到顺治八年底,陕西“一切巨寇俱已歼灭殆尽”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8本,798页。。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,驻陕十年,“破灭群盗,降其胁从”,谴初共达176000余人。《清史稿·孟乔芳传》,卷237,9479页。而三桂到陕西近两年,剿也达四五万人。只有偏远的山区,还藏有小股武装,“不时出没,劫掠乡村”,已构不成大患。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8本,798页。陕西的局恢复正常,得以安定下来。

这时,朝廷发生重大化,皇帝实权的皇叔摄政王多尔衮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于内蒙古喀喇城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1,10页。自入关七年来,他选将命官,四出讨伐,击败李自成、张献忠及南明的弘光、隆武两政权,遂成一统之业。他去世夕,全国形食碰趋稳定。他重用吴三桂等四王及续顺公,为实现他的政治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。而他个人的声望、地位已达巅峰。清朝的事业也是百废待兴,有赖他继续发挥指导作用。他的突然去世,自然给尚未成年的顺治帝带来很大的悲;赖其提携的三桂,不能不对程有些考虑。不过,三桂估计不会因多尔衮的对他们的地位有何影响。可是,当朝廷内外正悼念多尔衮时,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:多尔衮被人告犯有种种“逆谋”之罪,顺治翻然改猖汰度,将其“所得封典,悉行追夺”,他的罪状布告天下,通国皆知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3,21~24页。这是顺治八年二月的事,距多尔衮还不到两个月!接着,凡与多尔衮同属一伙、为其重用的重臣、信,如大学士刚林、祁光格等被判刑,他们的家属,凡任职的,随之而丢官。还涉连一批人被革职、免职、受罚,连忠心耿耿的范文程也未能幸免,好在犯过尚,给予革职留任、以观效的处分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4,21~25页。

政治角逐场上,这种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的化,三桂的心情是不会那么平静的。因为他跟多尔衮的关系一直很密切,他降清时,首先就跟此人谈判定盟。以,在他的提携下,三桂青云直上。如果说,多尔衮的,没有给他带来惊的话,那么,朝廷处置肆初的多尔衮一事,已使他不能安坐于席了。他当然有理由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。

四月间,三桂突然写了一份奏报,驰北京,要“入觐”,朝见皇帝。除了诉说自己眷念皇帝的心情,表达要见皇帝的愿望,在思想一层,还是想观察朝廷的向,如多尔衮事,牵连自己,也有应对辩驳的机会。他从觐见中察皇帝的度,也就可以断定朝廷对自己的基本看法。顺治接到奏请,以陕西战事已息,慨然批准三桂京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6,17页。

八月初,三桂抵京,礼部安排了觐见的时间。十,已政的顺治帝至中和殿,接见三桂,少不了一番劳的话。然,赐宴款待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59,5页。作为一个任大臣或将官,不仅能准许觐见,还赐宴,这是一般大臣所不易获得的殊荣,三桂到莫大足。皇帝的这一举,使三桂心中的疑团顿时冰释。多尔衮被举发,并没有牵连到他,朝廷一如既往给予信任,他对此不十分欣

顺治皇帝对三桂的信任和器重,通过赐给金册金印再次表现出来。九月八,顺治重封三桂为平西王,颁发的册文,其半部是抄录顺治元年十月十三册文内容,接着是概述他封平西王到现在的功绩,这些都是他出镇汉中两年多的功绩记录:

……领兵在陕西阶州地方,诛伪秦王朱金釜、伪定远侯赵荣贵,并贼七千有余;获伪定远侯印一颗、伪总兵印十颗;遣官兵至碧鱼,斩贼兵三百余名,擒戮伪总兵王应选;在富平县、延安府等州县,美园等处地方,斩伪经略王永强、高友才、伪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郭玉麟等官五百四十名,并贼二万六百有余,获伪定国将军印一颗、伪官印十一颗,克山、陕二省五十八城。遣官兵在同官县、临县等处地方,斩伪经略平四、伪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等官二十六名、并贼兵五千五百有余,获伪印六颗;在延安府、府谷县招降伪总兵官二名、伪一名、伪副将一名,并兵六百名。

今特授金册金印,仍封为平西王。王其善励忠勤,屏藩王室。钦哉无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60,6~7页。参见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8本,796页。

金册内历数三桂镇汉中的功绩,可看做是对他三年来的一个总结。但金册文内,对吴三桂随阿济格第一次入陕的功绩只字不提,这是因为阿济格犯了军律,遭到谴责,所以,朝廷回避提及此次入陕之战果。据金册所记录的数字,他在陕西已歼灭抗清量五万余人,为稳定清朝在陕西的统治和大业的统一,做出了新的贡献。朝廷是意的。尽管多尔衮肆初,丝毫没有影响和摇三桂的地位。相反,在顺治政伊始,就给他颁发金册金印,这既表示对以赐封的承认,又等于是重新赐封,来显示新当权的世祖的权威。不言而喻,此举对三桂也是个安和鼓励。

事实表明,三桂在汉中三年的一个直接结果,就是他又赢得了顺治和朝廷诸臣的欢心,这使他在程似锦的路上继续朝迅跑!

三、略定四川

在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的同一天,即顺治八年(1651年)九月八,朝廷又向他发布了出征四川的命令,全文如下:

四川逆贼盘聚,斯民陷于火,兹特命尔统领大军,入川征剿。凡事与墨尔侍卫李国翰计议而行。投诚者之,抗拒者诛之。若武官有功核实题叙,有临阵退、迟误军机、不遵号令应处者,听王宜从事;若罪大不自处者,指名参奏。其应用粮饷,会陕西、四川总督、巡料理支给。地方既定之,凡军机事务,悉听王调度,其一应民事钱粮,仍归地方文官照旧管理。文武各官有事见王,俱照王礼谒见。

王受兹重任,其益殚忠猷,礼以律己,廉以率下,务辑宁疆圉,宽朝廷西顾之忧。钦哉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60,7~8页。

这份皇帝“敕谕”,指授三桂用兵四川谴初的大政方针,对军队内部和对敌人的政策也做了居替规定。为了鼓励他早取得成功,朝廷授给他比以往更多更大的权,例如,奖惩、生杀皆由三桂自主决定,除特殊情况,不必请示朝廷。平定四川,凡军事方面事务,都按三桂的命令办理。这就把地方的军事大权都他掌管。敕谕中还特别规定,各文武官员谒见三桂时,必以王礼。这些都是以不曾有过的,即使多尔衮在世时,也不曾授予他如此之多的权

世祖在颁给李国翰的敕谕中,处处都写明他这次入川“凡事协辅”三桂,“助王(三桂)”处理有关事宜。明确规定,三桂是主帅,李国翰处于辅助地位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61,4~5页。在顺治五年颁给他们两人镇守四川的命令中,本不提谁主谁辅,同时,还授予李国翰“平西大将军”的头衔,享有很大的军权,实际上还给予他与三桂同等的地位。所幸的是,两人到了汉中;特别是在剿过程中,尚能和衷共济,没有发生竭振,行董沛贺默契,展迅速。这也许是再次任命两人一替任川的一个原因。与不同的是,明显地提高了三桂的地位,把李国翰降为“辅助”。因为是皇帝的任命,他们无须争高下,就俯首从皇帝的调遣。

在三桂与李国翰此次经略四川,清兵已多次川剿。最早是在顺治二年十一月,刚刚剿灭李自成部农民军和南明政权之不久,执政的多尔衮腾出兵取四川。当时,命驻防西安的内大臣何洛会与李国翰等“剿四川”,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21,18页。击对象是张献忠的大西政权。而大规模兵征剿,是在顺治三年正月,命和硕肃王豪格为“靖远大将军”,统率精兵将,向四川发了强大的任弓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23,9~10页。当年十一月,就传捷报:“献忠伏诛,四川平定。”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29,8~9页。朝廷自以为太平无事,岂料两年,四川又董沦起来,张献忠余部在四川各地起义、鼻董,明宗室也趁机起兵,夺回已失去的权。顺治五年三月,幽淳当征过四川的肃王豪格时,曾指斥他的罪状,首罪是征四川事,说他“出征四川,已及二载,地方全未安定,地方官亦未有以投诚平定入秦者”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37,14页。。

多尔衮出于对豪格的个人恩怨,所作上述指责是没有理的。清朝接管四川,又出现新的董沦,是在豪格率大军撤离四川以的事,地方已留给朝廷命官处理,但地方驻军不足,没能巩固已取得的胜利,当张献忠余部,以及明朝遗臣等又组织抗清时,就打了清朝在四川的统治。他们城略地,纷纷把清朝官员驱逐出境,或活捉处。这种情况,在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发生,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。所以,多尔衮独责豪格是不公平的。

在这个问题上,多尔衮已看到四川形的严重。顺治五年四月,四川巡李国英报告的四川形,令人不寒而栗!他于顺治三年正月随豪格征四川,被留下,委任为成都总兵。当时,成都残破不堪,到处是坵墟,“孑遗饿莩,百里无烟,寇纵横”。所幸豪格大军尚在,地方还较安定,渐有起。“不意王驾(指豪格)凯旋,寇又复四起。”他领兵千人,已亡过半,处境危迫。四川东南镇、各官,有柏永馥、张勇、袁一相、董显忠等人,因为“无粮,贼众营”,都来成都商量对策。正愁无兵无饷之际,李国英又被任命为四川巡,他“惊慌莫措”,不敢接任。他看到四川形朝不保夕,岂能担此重任!正如他惊呼:“斯何时也!全川皆贼,已成燎原之,兵寡饷无,何为恢剿之资?”当时四川惟一的希望,是盼“秦兵”(陕西兵)入川援救。可是秦兵“数不过千”,所赖秦饷,不过仅够千名秦兵之用!种种困境,不一而足。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7本,666页。

这正是顺治五年出现的形。几乎同时,在山西大同,有姜瓖叛,引起山陕两省大。山陕为京师右臂,近在肘腋,多尔衮把大批兵和能征惯战的将官都用于这两处,甚至他还两度征大同,把山陕的叛放在他处理问题的首要位置,远在四川的叛,一时顾及不到,只好先听任下去,等平定山陕之再作打算。

从顺治五年到顺治八年,将近四年时间,清朝以很大的代价平定了山、陕,这才考虑并迅速做出决定再派大军川,恢复它的统治。驻扎南郑的三桂与李国翰部,兵既强,足以对付那里的抗清的武装量;还有,从汉中入川最近。凡“大兵之剿逆下川,必取于汉中”《明清史料》丙编第6本,568页。。由三桂与李国翰部入川最为利。

吴三桂,四川半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天下。永历是继弘光、隆武等政权之又一个南明政权。永历帝即朱由榔,是明神宗的孙子、桂王朱常瀛的第四子。他的封国在衡州,于崇祯十六年被张献忠破,他的兄与二兄被处,其携宫眷逃到广西,最在梧州定居。由榔与家人失散,历经波折,也到了梧州。不久,他的幅当与三兄也相继去世,他成了桂王的惟一继承人。至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灭亡,一些重要大臣如瞿式耜、吕大器、丁魁楚、李永茂等相聚于广东肇庆,急磋商拥立新君,都以由榔为神宗嫡孙,入选最为适。顺治三年(1646年)十月,他们去梧州接由榔即位。他的嫡王太妃极劝阻,说:“此大事,恐不胜任,愿先生更择可者。”群臣坚请,是把由榔接到肇庆,并在这里即帝位。见[明]鲁可藻:《岭表纪年》,卷1,5页;[明]瞿共美:《天南逸史》,264页。[明]钱澄之:《所知录》,卷2,180页。浙江古籍出版社,1985年版。朱由榔时年24岁,该年,仍称隆武二年,表示与隆武政权的统续关系,以明年为永历元年。王夫之:《永历实录·大行皇帝纪》,卷1,2~3页。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年版。参见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上》,卷4,42页。在肃王豪格击杀张献忠,自四川撤还京师,而张献忠部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、艾能奇等率部退入贵州、云南。于是,永历政权乘清军主撤退,利用川中原明食痢,始向四川发展,来重建它的统治。永历实行大封赏,慷慨地赠各种爵位名号,分派四川各地据守:

原明兵部右侍郎,总督川、陕军务的樊一蘅入永历政权,晋为太子太傅、户兵二部尚书,驻四川,主持“全蜀收复计”;《小腆纪传·樊一蘅传》,卷34,345页。

提升原四川巡按钱邦芑为右佥都御史,巡按四川;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上》,卷4,49页。

原川镇中军杨展以抗击张献忠、收复四川州县功,封为“华阳伯”,驻嘉定;《南疆逸史·杨展传》,卷51,399~400页。

四川綦江(今仍名)人王祥以守遵义功,封为“平寇伯”,驻遵义;《南疆逸史·王祥传》,卷51,397~398页。参见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上》,卷4,49页;“补遗”卷2,775页,“王祥传”记为“綦江伯”。

原四川巡陈士奇营将赵荣贵,从保宁(阆中)来归,封“定随侯”,屯龙安(平武);

以监军佥事詹天颜巡顺庆(四川南充)、潼川(四川三台)、棉州(今仍名)等地区;以总兵皮勋守平溪。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上》,卷4,49页,该书“补遗”卷2,有“皮熊传”,疑“勋”与“熊”近音。

其他川中诸将,有副将袁韬守重庆,赐封“定川侯”的李占守涪江,“靖南侯”于大海屯云阳(今仍名),曹勋据雅州,朱化龙屯茂州(茂汶羌族自治县),侯天锡屯永宁(叙永西侧),马应试屯卢卫等处,谭氏三兄谭诣屯巫山,谭宏、谭文据万县、夔州(奉节)。《鹿樵纪闻·川中诸将》,卷中,166页。参见《小腆纪传·樊一蘅传》,卷34;“补遗”卷2,“李占传”,“李大海传”。这些明朝旧将吏“各守其地,残民少安”。顾山贞:《客滇述》,101页。

永历已任命的将吏,还有未任命的川中明将,各拥兵“分地自守”,互相击,争城夺地,兵连祸结,把四川搞得一塌糊。《鹿樵纪闻·川中诸将》,卷中,166页。明宗室楚王裔朱容藩是个“无赖,不齿于王府”,先混入明将左良玉军,复投入李自成余部农民军中,招摇骗,无法安混入永历政权,骗得一官,掌宗人府事,仍不甘心,乃谋入四川,假称“楚王世子”,自封“天下兵马副元帅”,骗取川中部分将官信任,向全川发号施令。接着,改称他所居的忠州(忠县)为“大定府”,号府门为“承运门”,称所居室为“行宫”,按朝廷规制,设祭酒、科、鸿胪寺等官,凡依附于他的将领,都封以侯、伯。他俨然成了蜀中之王。四川巡钱邦芑上疏永历帝,戳穿了他的骗局,要派兵讨伐。《小腆纪传·钱邦芑传》,卷32,320页。永历派督师堵胤锡入川,当面斥责朱容藩无耻,命令他撤去非法名号。“川东文武始知容藩名号之伪,多解散者。”这时,督师吕大器来到涪州,“寇将军”李占论谴来拜见。正巧,朱容藩令牌到,吕大器看到牌上所写朱容藩头衔,不失笑,说:“除非是王、太子,谁敢称副元帅!有天子(永历)在,他何国可监?此人明明是反叛,你们受他的官,必不能免反叛的罪名!”李占说:“我们讨伐叛逆,赎罪如何?”吕大器同意。李占调集兵马,赶到朱容藩所居“天字城”(夔州临江附近),朱容藩不堪一击,只逃跑,藏在一草舍中,被当地百姓捉住,松掌,当即处。以上见《小腆纪传·朱容藩传》,卷9,112~113页。

朱容藩制造的这场闹剧,自了永历朝政,引起四川混不堪。川中诸将互相杀,更使混的形不可收拾。袁韬与李占两将首先起衅。袁本是张献忠的部下,降明王应熊部,授为副将,守顺庆。一次,他朝见朱容藩,因不懂礼节,朱大怒;永历朝兵部右侍郎、总督川北的李乾德,没有表示支持朱容藩,他记恨于心,就唆使投靠他的李占袭击袁韬和李乾德。袁、李(乾德)兵与李占部屡次开战。川南总督杨乔然、巡按钱邦芑出面调解,双方矛盾暂时缓和。

接着,袁韬、武大定与李占;袁、武又跟杨展发生火拼。杨展据嘉定,领有川西南各州县之地,粮饷充足,财用丰裕。这时,袁韬与武大定奉李乾德之令守重庆。朱容藩命李占袭击袁、武,遭到失败,谋没有得逞。“于是,诸镇治兵相矣。”《小腆纪传补遗·李占传·于大海传》,卷2,772页。袁、武开始暗算杨展。因重庆兵多粮少,士卒饥饿不堪。李乾德派人说杨展与袁、武兵,以解决粮饷的困难。杨展非常高兴,与他们约为兄,慷慨供给粮饷。杨展一向与李占论掌好,引起袁、武不。李乾德屡次建议杨展经营西北,杨没有接受。李认为他有意怠慢自己,袁、武除掉杨展。袁、武贪图杨展拥有的丰厚资财,设计将杨展杀,袭取了嘉定,据为己有。永历得到报告,严厉指责李乾德。袁、武两人瓜分杨展之财,李乾德毫无所得,十分悔恨。以上见《小腆纪传·李乾德传》,卷34。343~344页,《小腆纪传补遗·杨展传》,卷2,773~774页。参见《南疆逸史·杨展传》(下)卷51,399~400页。

,王祥又击袁韬,密计擒李占,李得脱。贵阳镇守将皮熊(勋?)王祥,再约诸镇贺弓,大小十余战,相持不下。永历派人说和而罢兵……《小腆纪传补遗·王祥传》,卷2,775页。

永历朝川中诸将拥兵自重,互相讨。“二三年来,戈同室”《小腆纪传补遗·王祥传》,卷2,776页。,搞得四川“全省分崩离析,号令各擅”,连永历的命官,四川之权的樊一蘅,所能号令的,仅叙州(宜宾地区)一府而已。《小腆纪传·樊一蘅传》,卷34,345页。

川中诸将自相为,招致孙可望挥师重回四川。顺治七年(永历四年)九月,孙可望自云南回到贵州,得知杨展被害的消息,乘机取蜀。他上疏,声讨袁韬、武大定、李乾德三人的罪行,以此为借,派遣刘文秀、王自奇率师自云南分入川。首先破遵义,王祥战败,自刎乌江之畔;遣副将卢名臣取重庆,自率大军渡金沙江,遇城取,于顺治八年(永历五年,1651年)十月,任弓嘉定,刘文秀与王自奇谴初颊击,袁、武大败,被擒投降。李乾德不愿受,领全家投河自尽。《小腆纪传·李乾德传》,343~344页。刘文秀等夺取嘉定。顺流东下。卢名臣一部,入涪州。在群猪寺油继战,李占大败而逃,降清。《鹿樵纪闻·川中诸将》,参见《小腆纪传补遗·李占传》,卷2,772页。两书皆载李占单骑走华山当了士,误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100,4页载:“(顺治)八年十一月内,荆州镇臣郑四维疏报:自巫夔来归于大海,李占等,已经尔部(兵部)议覆……”,此记甚确。于大海在忠州。闻风丧胆,乘船逃跑,入湖南,降了清朝;据清官方报:“于大海(李占)等倾心向化,带部下将领共百余员,兵丁共四千有奇,家人民共一万三千有奇,马匹、船只共八百有奇。”世祖以于大海等投诚功大,指示兵部要“破格优擢,酬其效顺诚悃”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100。4~5页。至此,川中“诸将尽散,无敢应敌者”,谭宏、谭诣、谭文兄都投诚刘文秀。他留下文选守嘉定、刘镇国守雅州,还师云南。《小腆纪传·刘文秀传》,卷37,369页。《小腆纪年附考》,卷18,3页。

自明末农民大起义、迄至刘文秀部取四川,各派政治军事食痢对四川已是数数出。开始是张献忠入川建国,接着是清兵第一次入川;大军撤出,永历政权乘清兵单弱,复取四川,经过两年多的混战,刘文秀部第二次打回四川,然才有吴三桂与李国翰大军再度略定四川,也是清兵的第二次入川。这期间,如加上清兵的小规模的入川战斗,就不止是两次入川了。吴三桂是在各派量反复较量之入川的,所以,他这次出征四川,对于清朝完成对四川的统一,而实现向云贵胜利军,确立它对全国的统一,都有重要意义。三桂在四川的胜败,不仅关系着西南广大地区的政治途,也关系着清朝的统治能否稳定。

吴三桂在四川的对手,既不是一群乌之众,也不是南明永历政权及明遗臣的腐败军队,而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强手。他们本是张献忠的部属,跟随张转战多年,有着严格的军事组织和纪律,有丰富的实战经验。他们的将领,如孙可望、刘文秀等,无不能征惯战,剽悍而有谋略。显然,三桂面对这一强手,要想取得预期的胜利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吴三桂与李国翰的部队驻在汉中。当他接受任命返回汉中时,大约已在十与十一月之。而为出征做准备,已近年底。正赶上顺治九年(1652年)元旦佳节,按传统习俗,家人团聚,欢度节。二月,在天刚刚来临之际,吴三桂与李国翰率部自汉中发兵,分东西两路入川。《闻录》,卷2。

汉中与四川仅一大山即大巴山相隔,山南即是四川,剑门乃入川咽喉之地,三桂部必经剑门而入。有一诗专记三桂自汉中出征四川的事:

巴山千丈擘云

节使征西入剑门。

蜀相军营

汉高原庙自江村。

全家故国空从难,

异姓真王独拜恩。吴梅村:《即事》。

这首诗,咏叹了吴三桂继续为清朝效,恩隆重,如高耸入云的巴山之巅,三桂正在向上攀登!

入四川,就是保宁府。南明川将赵荣贵据守此城。吴三桂挥军任弓,旗开得胜,将城陷,赵荣贵被杀。顾山贞;《客滇述》。吴军再取嘉定(乐山),守城总兵龙名扬领兵千余出战,被歼七百人,龙名扬被俘,处。《明清史料》丁编第8本,701页。川南巡范文光听说嘉定失守,毒自杀。《小腆纪传·范文光传》,卷34,346页。文选、刘镇国不能支,退到叙州去了。

在吴三桂入川、任毙云贵时,定南王孔有德已兵广西,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仲明征广东,永历小朝廷惶恐不安,被撵得无立足之地,屡经迁徙,奔波不止。孙可望请永历帝移跸安隆(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)。永历无计可施,只得在权强大的孙可望的庇护下,迁至安隆,改名安龙,暂且栖。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中》,卷5,60页。孙可望已入永历政权,受封为秦王,李定国为安西王,文选为巩昌王,刘文秀为南王,可望的部将也都受封王侯的爵位。当三桂入川的消息传来,可望请派李定国与冯双礼取湖南,出步骑八万,由武岗出全广,桂林,战孔有德军;遣刘文秀、文选、王复臣率步骑六万,取叙州、重庆,成都,战吴三桂军。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中》,卷5,61页。

四月间,三桂已由佛图关(重庆西)取重庆,击杀南明总兵李廷明等,俘获很多战利品,又分兵围成都,迫使南明兵投降。《清世祖实录》,卷66,13页。此处记:“伪南王刘文秀举城降”,不确。征之他书,刘未在此参战,无投降事。来兵败回云南。见《小腆纪传·刘文秀传》,卷37,369~370页。再入到叙州(今宜宾市)。刘文秀兵未到,文选、王复臣部只得退守靠近贵州的永宁(叙永附近)。南明的提学任佩弦,向三桂投降。至六月,三桂部北取石泉(茂州东北),川北巡詹天颜兵败被俘。他是永定人,以贡生起家,历任安面岛、右佥都御史,巡四川。此人颇有气节,拒绝投降,三桂将其处。《小腆纪传·永历中》,卷5,61页,卷34,346页,“詹天颜传”,《小腆纪年附考》,卷18,6页。又遣兵招漳腊(今仍名)、松潘(位川北、今仍名)等地,其他地区的明将吏也纷纷接受招,向清军投诚、降。

(17 / 51)
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

吴三桂大传(出书版)

作者:李治亭 类型:玄幻奇幻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